(一)管理机制 |
(包括在本学科拟实行的学科建设运行、监督考核机制,目标管理机制,项目管理机制,人才引进、培养与流动机制,学术交流机制,经费分配机制,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方式等的设计) 1、 本学科拟实行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 1)研究梯队建设机制 通过该学科建设,积极组织申报各类科研课题,并以现已申报的各类相关课题为依托,加强课题组人员之间的联系、合作和学术探讨,必要时调整、整合课题组成员,形成以相关研究方向为核心的研究团队,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,培养本学科研究的后备力量,形成学术梯队。 2)教学质量提高和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建设,提高环境工程学科的本科教学质量,开展教学方法改革。加强教师教学水平的督察,并且利用寒暑假,督促相关教研人员到著名高校进行本学科前沿理论和知识进修。并且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和滨州市环境生态发展的需要,加强本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,将增加校企联合实践课程教育,以增强本系学生的应用能力,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。 3)工作条件改善 主要是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,购置学科发展所需的仪器设备,建立学科研究的综合开放实验室,建好与环保局联合成立的环境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;设立学科图书资料室,增设与本专业相关的图书资料以及学科建设信息交流网络平台等,保障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。 4)增加学术交流 一是举办和参加学术研讨会。积极创造条件承办1-2次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;邀请相关专家和工程师入校给予指导,并鼓励本学科研究人员走出去,参与国际和国内相关的学术研讨会。二是加强与同行的合作交流。通过校企合作项目,加强与国内同行及其他组织的合作调查、研究,互相学习,相互促进,提高学科点建设水平。 5)形成优秀的教学团队 积极申报校级或省级精品课程,教师之间互相学习,共同备课,互相听课,加强教学团队建设,积极发展和完善教学实践基地,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。 6)考核制度 增加学科建设的工作考核,坚持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,制定考核制度表。按评价标准给教师教学情况、科研情况、系管理情况进行评分。建立必要的考核奖罚制度,奖惩严明从而起到激励先进、教育后进的作用。 2、人才引进与流动机制 首先大力进行高学历、高职称人才引进,尤其是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力度;其次重点选派一批学科团队建设需要的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、国内外访学研修,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,从而提升本学科队伍建设水平;最后引入一批高技术的工程性人才,或者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,邀请工程师入校讲学,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改革。 3、分配制度 1)经费分配方面侧重于实验设备的更新及完善 2)人才分配方面侧重于学科带头人及工程性人才的吸纳 3)学科梯队分配侧重于学科带头人、学术带头人、骨干教师的合理定位,形成自上而下,具有帮传带作用的合理教学科研梯队的构型。 4、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方式 1)产学研协同创新目标机制 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,共同申报科研课题,以解决区域环境污染治理及污染物资源化的问题,同时设立专利申请和科研成果鉴定、转化等产学研项目建设目标。 2)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现模式。 主要是指企业方通过在内部建立技术中心,或是与企业联合建设技术开发的平台。目前我系已与环保局联合建立滨州市环境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,并且拟打算与滨州市相关企业联合建立基地,主要派遣老师学生深入企业,了解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,成立科研小组,对企业难题进行攻关,互助互利,完成建设目标。 5、保障措施
|
(二)保障措施 |
(包括组织领导、程序管理、经费筹措、任务分工、绩效奖惩等的设计) 1) 制度保障 分工明确。在分管院长和学科建设办公室领导下负责组织、协调和实施本学科的建设工作,并制定了环境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实施计划书,将各年度目标分解到研究方向组,责任到人。建立学科建设配套的一系列制度建设,定期开展交流,促进学科建设力度。 建立学科带头人和项目负责人相结合的制度,学科带头人负责整个学科建设的组织管理,学术带头人负责所在研究方向的建设任务,各研究方向统筹,共同高效使用建设经费。 2)条件保障 利用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资金以及这样财政支持地方高校等资金,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,积极筹集企业资金支持,加强实验设备的更新、优化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,实行实验室开放和课题开放,加强科研平台和配套设施建设。 3)人才保障 首先,进行学科队伍整合,着眼一级学科,在学校范围内重新整合研究队伍。 其次,制定柔性人才引进计划,从省内外高校聘任高水平作为学术带头人或兼职教授,促进学科建设力度。 最后,按照学校人事处政策,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学历进修,攻读在职博士,加强人才培养力度, 4)外界条件保障 加强实习、实践基地建设,开展校企共建、产学研合作,加强技术成果转移和专利申请,开展专业共建,借助外部条件促进学科建设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