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建设意义和作用 |
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,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科教兴国、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,是落实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(2006—2020年)》和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》的重要措施,对建设应用型特色名校,大幅度提高学校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。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,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步加强,政府加大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力度,这就要求相关的污染行业进行技术革新,实施污染治理,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,这为环境学科提供了发展空间。另一方面,我校作为黄河三角洲区域为数不多的本科学校之一,该学科建设能有效推动区域环境工程人才培养,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的的实现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。 加强环境工程重点学科建设,还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校学科结构和布局的优化与调整,通过形成以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的生态环境学科群,引领学校学科建设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、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,带动我校整体学科水平提高。 加强环境工程重点学科建设,还有利于完善学科管理机制,优化资源配置,充分发挥我校业已开展的山东省骨干实验室、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等投资的效益,发挥现有省级科研平台对学科的促进作用,使学科部分研究方向达到省内同学科先进水平。
|
(二)建设指导思想 |
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:“服务学校目标,提高建设效益,完善制度机制,建设一流学科”。 1.根据建设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名校的战略部署,调整重点学科研究方向,搭建生态环境学科群建设品牌。在规模基本稳定的基础上,围绕“黄蓝”两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,总体按二级学科设置,对学科结构布局和学科方向等方面进行调整,突出已有的特色和优势,促进学科交叉、融合和新兴学科方向的生长,突出特色和优势,在重点方向上取得突破。 2.构建重点学科地-校-系两级建设与管理体系。为提高重点学科的建设水平,调动各方面积极性,强化责任意识,将逐步构建一个相互支撑的地方(环保部门)、学校和所在系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体系,在学科建设过程中,要明确各级部门的责任、权利、义务,发挥地方环保部门在学科建设上的积极性,重点建设好已经有雏形的“滨州市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”,使其发挥带动作用。 3.建立适用的考核方式,以考促建,重在建设。重点学科将依照学校的的考核和认定办法,作为加强建设的重要手段,加强领导,坚持标准,突出重点,将任务目标分解到具体研究方向中,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,瞄准省内同学科科学技术发展前沿,抓住能够促使学科上水平、凝方向、聚人才、筑基地、出成果、作贡献等关键方面,集中力量进行建设。 4.发挥环境工程重点学科的骨干和示范作用,形成团队,带动年轻教师发展。重点学科建设要构筑能够承担重大科研和人才培养任务的学科平台,建立资源共享机制,提高建设效益。要利用重点学科在教学、科研、人才培养、师资等方面的优质资源,大幅度增强学科科研和创新能力,带动学科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。
|
(三)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|
(1)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。学科方向是学科发展的龙头。学科方向的设定必须本着“立足地方,突出特色”的思路,整合现有教学研究力量,形成3个特色明显,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,其中,污水处理技术方向居于省内先进行列。 (2)解决学科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。通过积极引进和内部培养,在建设期内,引进5-7名博士人员,增强学科力量。同时,通过组织和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,访学、教师交流国际合作项目等形式,开展师资培训,提高师资水平,在省级特色专业、省级精品课程、卓越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、省级教学名师、优秀教师等方面取得突破,积极申报国家、省级教学研究课题和质量工程项目,为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,形成一支能跟踪本学科国际国内前沿,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教学队伍。 (3)解决科研平台建设与技术转化瓶颈问题。通过学科建设,整合、培育研究方向,增加国家、省部级高水平科研项目申报和科研平台建设,强化专利申报、成果鉴定、技术推广、成果转让等方面工作,突出应用型工科特色,加强纵向课题建设力度,重视结合企业开展的横向课题研究工作,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。 (4)解决高质量学生培养问题。在学科建设中,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思路,建立本科生素质教育拓展平台,实施实验室开放和学生科研训练制度,加强学生学科竞赛、创新创业、实习实践、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训练,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,突出我学科科研平台育人特色,培养高质量本科人才。 (5)提高学科点办学层次,申报环境工程硕士授权点,解决高水平人才培养问题。在本学科已有的良好基础之上,通过人才队伍、科研平台、科研成果建设和软实力建设,通过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建设,在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授权点申报上取得突破。
|
(四)主要建设对策 |
(1)优化学科布局,实现学科力量整合,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载体,设置4个研究方向,经过重点建设,培育污水处理技术、环境生物技术等研究方向处于省内前沿,有重大研究成果,在国内、省内有较大影响,其他研究方向得到发展,达到省内同研究方向主体水平。 (2)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提高高级职称比例,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博士,聘任兼职教授,开展学术氛围建设,鼓励学术兼职,鼓励兼职博士生、硕士生导师,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。 (3)加强学科所属的省级特色专业、省级教学名师、省级优秀教师及其它质量工程项目建设,加强教材出版工作,提高教学水平。 (4)加强科研平台建设,积极申报国家级、省部级科研项目,提高科研到账经费数额,鼓励教师发表SCI、EI、CSCD收录学术期刊论文;鼓励出版学术专著和高水平科研成果鉴定、报奖;鼓励发明专利和科研成果转化。 (5)加强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授权申报工作。 (6)加大与国内外高校、企业交流合作力度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