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点学科名称 |
环境科学与工程 |
(一)学科界定 |
|
学科内涵 |
环境工程是以化学、生物学、地学理论为基础、运用工程方法,以环境污染控制及生态环境安全为主要目的工程领域,运用化学、物理、生物学技术,治理环境污染,同时实现废物资源化,恢复重建优化生态环境功能,改善人类生活及生产环境,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。 |
学科外延 |
本学科与环境科学、市政工程、给排水工程、化学工程、生物技术、地理学等相关专业关系密切,能相互促进,形成环境生态领域学科群。该专业关键就是污染物治理、生态修复上的工艺专业化,并辐射监理、环评、设备、施工等这些辅助岗位,也能从事管理和环境教育工作。 |
国家规定 二级学科 |
环境科学、环境工程 |
(二)本重点学科整体发展现状与趋势 |
|
1.本学科现有基础与定位 (1)学科方向 环境工程专业始于2007年,经过几年积累,由最初的学科方向不明确、科研力量分散,逐步形成了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凝聚力的科研力量,凝练形成了包括污水处理技术、固废污染控制、环境生物技术、粉尘防治技术等的学科方向,研究方向立足于黄河三角洲地区,方向鲜明而有特色,研究前景广阔。 (2)学科队伍 经过多年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,学科队伍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。经整合,目前拥有团队成员29其中教授3人,副教授11人,博士11人,8人为兼职硕博士导师,与中国矿大、海大、山科大等高校联合指导研究生。 (3)科学研究 近5年来主持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0余项,其中,国家级课题9项,省部级课题20余项,市厅级课题30余项,共计科研经费535万元;发表各类论文180篇,其中SCI、EI论文33篇,CSCD和核心期刊论文82篇;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;取得专利5项。 (4)人才培养 近几年,学生四级通过率平均90%左右;主持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项目10余项,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2年3项,2013年7项,部分学生参与团队成员承担的国家级、省部级科研项目,科研水平得到提高,近几年,学生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;学科竞赛获奖174项;学生获得专利4项;毕业生考研升学率50%左右,就业率保持在95%以上,学生就业面广、升学率高等优势赢得了学校和社会的一致好评,另外与中国矿业大学、山东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多名。 (5)条件建设 拥有“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省级重点实验室”省级科研平台,与滨州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建“滨州市环境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”,实验室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, 仪器设备总值1500余万元,建有1个400平米生态调控温室。 (6)服务地方 基于地方性院校的特点,本学科积极开展服务地方活动,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、自然保护区建设、工业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等领域开展了积极服务活动,盐碱类湿地盐碱类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等服务滨州项目获奖。 2.本学科学术水平与特色。 已经形成研究方向明确、技术全面、团队技术力量雄厚,管理规范的专业性学科。湿地生态保护、工业危险废弃物资源化及催化剂制备技术与应用、土壤生态环境等方向的研究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。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: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,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,获得生态环境保护类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,在该领域居于国际先进水平。 依托良好实验条件,我学科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,先后与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、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、北京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,通过共建研发平台、联合培养研究生、项目合作等方式,加强交流与合作。 3.本学科人才培养能力。 本学科目前设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,于2007年招生,目前已有三届毕业生,所培养的学生有42-57%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进行深造。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掌握环境污染治理、环境监测与评价、给排水等方面的基本知识、理论和技能。近几年学生四级通过率平均90%左右;学生主持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项目10余项,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2年3项,2013年7项,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,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;学科竞赛获奖174项;学生获授权专利5项;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经素质拓展,参与教师科研、学科竞赛等活动,就业率高,社会认可度高。 本学科生师比约6.5:1,师资力量雄厚,高级职称比例为4.2%,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8%,教学质量较好,学生评教成绩居学校各专业前列。实践教学基础扎实,先后与京博集团、滨化集团、污水处理厂、自来水厂、生活垃圾处理场、先达化工、环境监测站、绿欣环境工程公司等10多个地方企业合作,共同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,与滨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共建有2个实验室,校企合作基础较好。 4. 本学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需求 本学科坚持环境领域的发展现状及特点,结合黄河三角洲区域特色,重点围绕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,域内化工废水、工业有机废物治理问题,突出地方特色,发展以湿地保护工程、污水处理技术、污染物迁移转化、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、给排水工程、土壤污染控制等几个方向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,建设应用型工科。 学生毕业后,除报考环境工程、市政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继续深造外,还可在环保部门、设计单位、工矿企业等,从事设计、施工、监测、管理、技术研发等工作,也有的到相关部门从事环境教育工作,人才需求旺盛。 5.本学科发展趋势 环境工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技术体系。它不仅研究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的措施,而且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,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、改革生产工艺、发展少害或无害的闭路生产系统,以及按区域环境进行运筹学管理,以获得较大的环境效果和经济效益,这些都成为环境工程学的重要发展方向。 |